形态描述
体型略小(20厘米),纤细,褐灰色,腹部及臀偏白,腰白。上体灰褐色而极具斑点;眉纹长,白色;尾白而具褐色横斑。飞行时尾部的横斑、白色的腰部及下翼以及翼上无横纹为其特征。脚远伸于尾后。与白腰草鹬区别在腿较长,黄色较深,翼下色浅,眉纹长,外形纤细。
虹膜-褐色;嘴-黑色;脚-淡黄至橄榄绿色。
虹膜-褐色;嘴-黑色;脚-淡黄至橄榄绿色。
生境信息
分布范围: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;冬季南迁至非洲、印度次大陆、东南亚及澳大利亚。
分布状况:繁殖于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。迁徙时常见于中国全境。越冬于海南岛、台湾、广东及香港;偶见于河北及东部沿海。
习性:喜沿海多泥的栖息环境,但也出现在内陆高至海拔750米的稻田及淡水沼泽。通常结成松散小群可多达20余只,有时也与其他涉禽混群。
分布状况:繁殖于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。迁徙时常见于中国全境。越冬于海南岛、台湾、广东及香港;偶见于河北及东部沿海。
习性:喜沿海多泥的栖息环境,但也出现在内陆高至海拔750米的稻田及淡水沼泽。通常结成松散小群可多达20余只,有时也与其他涉禽混群。
鸣声描述
地理区分布
IA(S), IB(P), IC(P), IIA(W), IIB(P), IIIA(S), IIIB(P), IVA(P), IVB(P), VA(P), VB(P), VIA(P), VIB(P), VIIA(W), VIIB(W), VIIC(W), VIID(W)